以使命担当彰显家国情怀——新长征路上的“江铜样板” 发布时间: 2019-08-20 浏览量:11829 来源: 作者: 【字体:大号 小号 繁體
70年来,中国铜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年产铜量仅3000吨的百废待兴,到成为世界最大铜生产国和消费国,占据更多国际话语权,以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国骨干铜企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涵养家国情怀,牢记使命担当,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成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铜工业发展史的一面面镜子……

中国铜工业领头羊,江西省工业的领军企业、省内唯一世界500强企业……经过40年的发展,江铜实现了由“江西的江铜”到“中国的江铜”再到“世界的江铜”的转变。


40年后的今天,辉煌依然在续写,但进入新时代的考验已然来临,经济环境波谲云诡背景下增速承压,同行企业迅速崛起,奋起直追。江铜面临着新的考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站在新时代复兴路上,如何突破瓶颈,加速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交出新长征路上的满意答卷?江铜选择从创新、绿色、人才三点发力,汲取发展新动能,为走向世界铜工业舞台中央的中国铜工业探索出“江铜样板”。



与时俱进,勇立潮头

 全力树立创新样板

在江铜贵溪冶炼厂职工赵柳萍的概念中,她会开着行车,在狭小的控制室内,和同事一起完成每天近6000吨尾矿的倒运任务,直到退休。随着工厂智能化的推进,她的这份“笃定”被彻底打破。


现在行车根据作业指令分配作业任务,自动抉择最优作业指令。坐在空调室里敲键盘、盯屏幕才是赵柳萍如今的工作状态。


在贵冶,越来越多的员工像赵柳萍一样,切实感受到“智慧冶炼”带来的改变。


40年前,贵冶引进中国第一套闪速熔炼系统,使我国铜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幅缩短。此后,以江铜为代表的全新冶炼工艺异军突起,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格局。


40年后,贵冶依然走在时代前沿。通过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三元”融合,工厂逐步构筑起“现场识别自动化、信息处理即时化、问题研判协同化、管理决策智能化”的智慧冶炼新模式。“智慧冶炼”成为贵冶的崭新名片。


江铜城门山铜矿采矿场,第三代矿用车联网智能调度和配矿模块上线试运行。系统根据产量指令,自动生成最优配矿计划,车对车、车对铲、车对路、车对人等多因子被优化并实时自动调配,原本嘈杂的调度室越来越安静。这是城门山铜矿智能化矿山建设项目给矿山带来的改变。


8月9日,该矿“基于宽带移动通讯的采矿智能化实践”项目以江西省国资委推荐项目第一名的位次入选2019年江西省03专项及5G项目序列。


随着矿山智能化项目建设进程的推进,城门山铜矿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建模优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智能采矿一体化管控中心、智能决策系统和虚拟矿山系统,呈现更加“智能”的矿山作业场景,填补了我国在矿山生产制造上应用“互联网+”的空白。


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风起云涌,为中国制造创造了提质增效、“换道超车”的契机,也为率先启动智慧铜业建设的江铜加速创新创造了契机。


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被称为科技创新工作最后“一公里”。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科研转化率约为12%,而中国却不到1%。这是明显的“短板”,却也是有力的“突破口”。


江铜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搭建了鑫瑞科技公司等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了支撑。


2016年以来,江铜共完成科研项目151项,实现科研成果转化94项。其中可直接测算经济效益的有47个转化项目,每年增加效益超过一亿元。


2019年,江铜高位推动,重点安排了14个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和其他17个重点关注项目。


在德铜泗州选矿厂的一角,立起一座蓝色的“巨无霸”。这台设备高8米多,直径35米,20多个成年人手挽手才能合围一圈。这座世界首台680立方米超大型浮选机容积超过目前国产130立方米大型浮选机的5倍多,具有浮选能力强、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这是江铜和北矿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改变了传统的选矿工艺流程和思路,对低品位难选矿石的利用有重大启发。该项目也是江铜年度重点跟踪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


根据测算,今年江铜可完成8项转化项目,预计新增收益1.5亿元。


近年来,江铜积极推进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并与中科院金属所、北矿院、中南大学等一批有色行业“大V”院所,进行了更加紧密的对接,在柔性引进人才的同时,合作形成了一批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打破外资垄断、兼具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质项目。


可节电5%的空调用大螺旋角无缝内螺纹铜管、适配5G运用的高速高频铜箔、通过中国“CCC”、美国“UL”等25个国家或地区产品认证的电源线系列产品……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江铜造”,正不断投向市场。

主动出击,挖潜增效

 全力发展绿色样板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仲夏时节的德兴铜矿杨桃坞生态公园里,格桑、杜鹃、向日葵……各式各样的花草枝木尽态极妍,花海环绕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尤为醒目。


此刻,两千多公里外的四川省冕宁县牦牛坪云淡风轻。站在海拔3400米的采区制高点远眺,选矿厂、进矿公路、尾矿库和矿区倒班生活区与远处牦牛村的袅袅炊烟和高原上恣意生长的野草达成了静谧和谐的默契。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今年5月,德兴铜矿完成了杨桃坞最后一块复垦地的复垦,还天地一片生机。曾经的尾矿废石场,19年前的“不毛之山”,正式告别颓败,实现了完全复绿。


而四川江铜稀土公司绘制这幅美丽画卷整整用了10年。


牦牛坪稀土矿山是中国第二大轻稀土资源基地。10年前,由于当地私营业主无序滥采,这里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频发。


江铜稀土公司成立之初的主要使命,就是整合资源,治理矿山。筚路蓝缕十年路,江铜稀土公司通过对牦牛坪矿山历史遗留的水、土壤、大气、重金属、植被、地灾、固废、扬尘等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治理,已建成规范的绿色矿山建设系统,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绘就了一幅中国绿色稀土矿山的壮美画卷。


维系矿山“高颜值”的背后,是江铜环保工作不断推向深入的结果。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张环评证书出自江铜旗下永平铜矿,成为江铜探索绿色发展的最初映证。


骨干矿山德兴铜矿是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着手生态复垦试验研究,至今已掌握了“纯尾砂无土植被恢复”“高陡岩质边坡复垦”“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等多项生态复垦技术。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江铜环保投入累计超过42亿元。截至2018年底,公司工业水复用率由“十一五“末85.50%提高到95.01%,总硫利用率达97%以上,为世界顶尖水平。矿山生态复垦面积共848余公顷,80%以上可复垦废弃地完成生态恢复,冶炼企业空地基本实现100%绿化。


亮眼的绿色成绩单背后,印刻着江铜牢记使命,争做中国绿色矿山、绿色冶炼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决心和毅力。


40年来,江铜产业链不断延伸,从“石头”做到了“插头”。这其中,“成为广受尊敬、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资源型企业”被确立为企业愿景,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在江铜被奉为圭皋。打造绿色标杆、培育绿色动能、供应绿色产品,江铜坚持用绿色引领发展,也通过绿色提升竞争力。


走进江铜,会发现废石、废水、废气、废渣等工业废弃物被全部资源化利用,这里每年利用低品位矿石(含铜废石)1300万吨以上,高值化利用铜冶炼废渣等废弃物170万吨以上,从废水、废石中回收铜金属超2000吨。渣选矿技术的率先引进,不仅使江铜每年从冶炼炉渣中多回收9000多吨铜金属,还充分彰显江铜的行业示范效应,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国内大型铜冶炼厂的“标配”。


今天,作为“中国阴极铜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暨应用”项目主要成员,江铜正从铜生产全过程、上下游全产业链的视角系统化地研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提高站位,放大格局

 全力打造人才样板

南昌,江铜加工事业部,34岁的陈金祥正认真听着市场部同事介绍产品销售情况,手边放着厚厚的行业资料。


从德兴铜矿泗州选矿厂磨浮工段工段长的身份转变为加工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对他而言,既是难得的机会,更是莫大的考验。“以前只要管好生产,对市场不敏感,现在,我必须空杯清零,从头开始。”十余年的一线打磨,让他磨练了心智,积蓄了迎接挑战的能力。


和他同时期分派到不同单位、不同岗位挂职锻炼的年轻干部还有18人,基本上都是“85后”,大部分在江铜工作10年左右时间,学历从本科到博士后不等。这些充满朝气和昂扬斗志的青年才干,是江铜“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中“挂职锻炼一批”的人选。


“大范围的人事变动调整并不容易,这是集团党委下了大决心的,每位干部的规划都经过了缜密思考。”江铜党委组织部部长胡金华表示。


而这一项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行动,仅是近年来江铜人才“大练兵”过程中的零光片羽。


2019年,江铜开启“创新倍增”的新征程,把对人才的要求推向新高度。公司党委高位布局人才工作,形成“党委牵头抓总、部门齐抓共管、单位积极推进、人才主动参与”的人才工作一盘棋格局,明确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责任清单及工作规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选拔、激励和保障机制。


实施“优秀大学毕业生培养与使用计划”,对招聘的优秀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培养,创造条件,教方法、压担子,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跨单位跨部门跨专业的职业规划,更快成长。对青年人才发放“优秀生津贴”,每月标准从2000元至6000元不等,博士生一人一议,最长期限10年。


搭建统一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平台,全面对标同行业薪酬水平,打通研发人员职位晋升通道,首席研究员岗位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岗级薪酬相同。通过实施协议工资制、科研项目经理制,高薪招聘首席科学家、特聘科学家等灵活机制,持续加大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引进力度。


积极鼓励大众创新,搭建双创平台,重奖300余项创新创效项目,建立实施技能人才自主培养与评价体系,推行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选聘,打通技术和技能人才发展通道,通过业绩量化积分晋升技术职位。


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实施,让江铜营造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每一种身份、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也有更多获得感。


“据我们了解,有色行业中,江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制度建设和给予科研人员的待遇,都走在行业前列。”面对多家企业递出的“橄榄枝”,主攻稀土研究的选矿博士耿志强最终选择了江铜,并在2017年底与妻子一同成为江铜的一员。


伯明翰大学毕业的周红,被江铜世界500强的品牌和A+H股的上市公司背景所吸引,2016年她从深圳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回到家乡南昌,加入江铜。三年里,和谐的工作氛围和国际化的工作平台,让她更快成长,也更坚定了她和江铜一起成长的决心。


近年来,江铜新增在站院士4名、省“双千计划”2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6名、“赣鄱英才555”入选者7名、博士21名等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成立五年的研究院成为江铜科技创新“孵化器”,一批由含金量高、年富力强、锐意创新的高端人才组成的“实力派组合”,是江铜名副其实的“当红明星”。


下一步,江铜将按照《江西省院士后备人选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标准,积极引进和遴选高层次人才列为院士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计划用5年的时间,重点引进5名领军人才、50名以上博士,培养10名领军人才、100名青年干部人才、储备1000名青年骨干人才。


40岁的江铜,正焕发着他不凡的活力。创新构造、绿色发展、人才建设共同发力,不断改变着江铜面貌。


在时光的车轮中,40年只是沧海一粟。但对江铜而言,这40年,在改革中成长,在开放中强体,在创新中跨越,在挑战中前行,充满艰辛,也收获硕果。


下一步,江铜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指示精神, 加快新时代发展步伐。


“振兴中国铜工业是江铜一以贯之的初心。坚守这份初心,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是江铜当前最为紧要践行的使命。”江铜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郑高清表示,展望未来,江铜上下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坚决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扎扎实实的成效,不断加快江铜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不断为答好“时代之问”呈现高质量的“江铜答卷”。


新长征路上,使命更荣光、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前途更伟大。追逐梦想,江铜奋力奔跑的步伐从未放缓……